為什麼長照產業缺乏年輕新活力?

身為高齡健康相關學系的準畢業生,和其他學長姐一樣,我從大二暑假開始至北市某護理之家實習,從最基層做起,每日例行公事從幫長輩測量生命徵象開始,接著會陰沖洗、換尿布、搬移長輩上下床或至輪椅上等。這一切都是為了考取照顧服務員單一級技術士技能證照。看似潛力和需求都日漸高漲的高齡產業,然而就我所接觸到的同儕圈,身為相關科系的我們,仍有大半同學想在未來轉換跑道,其理由無非是薪資低、社會上的既定印象、及專業容易被取代等。

 

薪資低、風險高,還要面對不友善的環境

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然而在長照產業上,照顧人員需要付出極大的勞力,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薪資,在基層長照產業薪資大約落在32K。當然仍有高達50K的機會,但前提是要付出更大心力,班表不只要滿,更要挑選給付相對高價的服務項目。且在工作時有更大的機率出現職業傷害,在護理之家的照顧服務員甚至沒有一位是無穿戴護腰的。再加上工作環境往往不佳,老舊的建築配上昏暗的光線。印象最深刻是曾去一間期望能申請長照居家清潔打掃服務的個案家訪視,還在樓梯間已經傳來陣陣惡臭,屋內更是滿滿腐敗食物以及漫天飛舞的小蟲。總總因素可想而知對於工作也產生了更多的不情願。

 

工作成就感低容易被取代

在長照產業中所面臨的服務對象或多或少都有些許病症,而有大半的病症是照顧人員只能協助延緩病程,卻無法有效地幫助其復原。延伸而來的問題就是——在長期無法看到服務對象進步的環境下,也導致照顧人員少了成就感,對於日復一日的相同工作也容易產生疲乏。

在網路上以長照產業為關鍵字搜尋,出現的網站有大半為照顧服務員的相關資訊,也讓大眾對於長照常直接聯想到最基層的照顧服務員。儘管有國家級考試的照顧服務員單一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證照,然其並非要求,反而僅於薪資及升遷條件。換句話說,只要經由90小時的培訓課程就可以成為照顧服務員,而這也代表著此職業的易取代性。一個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往往會被年輕人看作是在未來找不到工作時的選擇,而非現階段的首選職業。再者照顧服務員有其專業性,但當所有人都有機會勝任此項工作時,就會因現有制度而少了嚴謹的篩選,導致產業中的人力品質下降,進而誘發上述的產業歧視,如此一來便不斷的產生惡性循環。

 

對於長照產業人員及所服務對象的刻板印象

從踏入相關科系的那天起,已經聽聞了太多「你好有愛心」、「長照是未來的趨勢」等話語,但這些話語也只能換來我們無奈一笑。畢竟又有誰是發自內心講出這些話,而又去實踐的呢?對於一般人來說,提到「長照產業」首先想到的就是看護、外籍勞工,認為做的不外乎是換尿布、洗澡這類型的工作,而導致許多人看清這種普遍被認為較底層的工作人員;而對長者的印象無非是難搞、不健康、無助、可憐等,但其實住在機構中的長者,有一大半以前都有著輝煌的豐功偉業和人生故事,而現在卻只能躺在那邊,但社會記得的只有他們以前的豐功偉業,卻忘了真正在幕後為他們服務的這些人員。記得剛上大學時,阿嬤聽到我就讀的科系就說「不要讀這個啦!以後只能去養老院照顧那些躺著的老人!」這很明顯就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當阿嬤可以理所當然的講出這句話,就表示社會上仍然有許多健康、亞健康的長輩,深受社會固有印象影響,而這種觀念一代灌輸下一代,似乎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年輕人不投入長照產業了。

 

以現階段來說,若政府單位或私人機構可協助改善長照產業的環境,不論是提高薪資,抑或是改善工作品質,都能藉此提高年輕人投入長照產業的誘因。另外,期望能提升長照產業人才的門檻,降低此產業的易取代性,長期而言可打破惡性循環,並扭轉社會對於長照領域的觀感、刻板印象!其實在過去四年的長照理論學習,與實務見習的經驗中,我接觸到不同健康狀況的長輩們,也發現每個長輩都有各自的可愛之處。失能的長輩因為我們的一點幫忙,而將我們視作自己的孫子女對待;失智的長輩儘管不記得我們的名字,卻記得我們的陪伴,在每天看到我們時,開心的向我們揮手說早安。當我們帶領長輩們進行活動時,長輩的反應總是超出我們預期的熱烈。透過觀察與了解,便能對長輩,甚至長照領域產生不一樣的觀感。不能說我們因為愛心而投入長照產業,而是應該說年輕人們希望能發揮所長,讓社會因此而有好的改變。

作者:北醫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大四生 葉瑜婷 (Jubo實習生)

我們透過設計將環境地域性與材質對話,連貫「物」與「質」,讓空間啟動使用者從過去延伸未來的連結,創造室內空間的人文故事,捨棄風格之於美感表現的桎梏,材質透過比例原則詮釋獨一無二的室內情境,重新賦予人的情感記憶。生活,於牆體文本裡細水長流,潛藏感官之於空間的思維脈絡。

相關文章